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为配合周南高速公路建设,考古人员在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杨单庄村发现一处排列密集的汉墓群,出土“三老”铜印章等珍贵文物,为研究汉代乡里社会提供了难得一见的实物材料。 考古队执行领队、河南省文物考古院朱树政介绍,编号M89墓葬中出土一枚铜印章,为双面印,两面各篆刻有小篆字体。据复旦大学郭永秉教授释读,小篆字样为“隐阳三老”“宋黶”。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三老”是国家官吏序列中...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护室副主任岳永强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披露,今年起,将对麦积山石窟的上万身塑像做统一的编号,建立起包含“前世今生”的档案,让每个塑像拥有纸质与电子相结合的动态化“身份证”。 “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始建于距今约1600年的后秦,现存洞窟221个,其中有大量精美的雕塑、壁画等,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之美誉,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对我而言,多年的文物修复和保护工作意义非凡,并且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修复室,58岁的罗黎如是说。在他看来,能与文物打一辈子交道是此生幸事。 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在被誉为“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隐匿”着包括“书画”“金属”“陶瓷”等不同类别的数十个文物修复室,如同一个庞大的“文物医院”。 在“书卷气”浓厚的...
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 浪哨时要互甩糠包,包上缀有多条绣花穗须,抛甩时犹如彩蝶漫天飞舞,十分好看。 按照镇宁一带的布依族旧俗,儿女还在背带上时,父母已经为他(她)们谈婚论嫁了。父母们经过“相亲”和订婚仪式,等到孩子有五、六岁大,就要举行婚礼,一切都隆重其事绝不儿戏,但是“婚后”新郎新娘都各自回娘家继续过他(她)们的快乐童年。而姑娘小伙子到了“浪哨”年龄,照样可以去“浪哨...
开埠前的上海,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统治下的一个江南小镇,其婚俗沿袭了中国传统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同时,又受到江南吴地文化的影响,并带着明显的上海地域特征。 定亲——排定“八字”,准备彩礼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开埠前上海婚俗的基本情况,不妨勾勒一下上海的传统婚俗。 定亲,即订婚,旧称“文定”,俗称“安心”、“拿盘”(拿篮头),女方称“受茶”。青年男女婚配结...
正 月 顺星:正月初八黄昏后,以纸蘸油,燃灯108盏,烧香祭祀,叫顺星(清时习俗)。 天诞:正月初九为天帝诞辰。禁屠宰。大高玄殿设皇坛,各道观设醮。 散花灯:十三日,也叫散小人。由堂屋到大门都燃灯,除不祥。 上元节:正月十四至十六日,除了上节述说之外,还有妇女们"走桥摸钉".凡有桥处,头人拿香开路,后边结伴而过。叫"度厄",也叫"丢百病"."摸钉"是到正阳门的门扇上摸门钉,能生子。 ...
闽台民间称正月初九为“天公生”,其故事出自女娲娘娘开天地,造万物。 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初八为谷日,初九为天日,初十为地日。这一天妇女多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在“天公生”这一天还有许多禁忌:早晨起来洗脸后洗脸水不可倒入污沟、地上,恐污了天公的脸,一旦倒了,不尊敬天公,恐遭天责。要将洗脸水倒...
蚕区农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无不渗透蚕桑生产的影响,形成独特的民俗。 送蚕花 旧时男女定亲时,女方常送一张蚕种或几条蚕作为定亲信物,叫“送蚕花”;男方母亲须着红色丝棉袄去接,称“接蚕花”。 桑树和蚕桑器具陪嫁 许多地区在女儿出嫁时用两棵小桑树和一枝万年青陪嫁,还用蚕火(蚕室照明用的灯架子)、发篓(采桑用的小竹篓)等蚕桑用具作为嫁妆。 看花蚕 嘉兴一带蚕乡的新娘...
兴县安昌镇东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南靠柯桥,北部机而高速公路,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典型江南水乡古镇。境内现存白洋新石器时代越族先民遗址。 相传大禹曾在镇东涂山娶妻成家。今元896年,钱缪奉唐王朝之命屯兵该地平董昌之乱,目命其乡为安昌。 现存老街始建于明成化、弘治年间, 数百年来棉、布、米集散旺盛,蔚为越北大市重镇。抗战前夕尚有商号965家,是城区外市集之最。安昌明清老街依河而建,全长174...
柴册仪,辽重要礼仪之一。 相传是遥辇氏阻午可汗所制定,最初为部落联盟选汗的礼仪,辽建国后礼仪更加规范。仪式开始前,先设置柴册殿及祭坛。仪式开始后,由八部年长者簇拥皇帝至柴册殿东北角拜日。礼毕,由后族长者为皇帝驾车疾驰,仆从用毡毯覆盖皇帝。皇帝抵达高地后,大臣和诸部首领列仪仗遥拜。皇帝发布谦辞,表示要皇室当选贤者为帝。群臣表示「唯帝命是从」。皇帝于是在此地封垒土石以为标迹。皇帝再拜先帝遗像,宴...
“金凤颁诏”是明清时期,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重大庆典时在天安门举行的颁诏仪式。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凡国家大庆,覃恩,宣诏书于门楼上,由垛口正中,承以朵云,设金凤衔而下焉。”就是说,皇帝发布的重大命令(诏书),要在天安门上进行一套隆重繁琐的仪式,才能向全国各地颁发。这表明天安门在封建统治者心目中具有显赫的政治地位。 在进行颁诏仪式时,工部要预先在天安门正中垛口设置备有黄案的宣诏台,并准备好...
作为洛阳牡丹花会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项目----民俗文化庙会每年4月14日至4月25日在这里隆重举行。 我们本着展示民俗风情、服务旅游战略的办会宗旨,每年都精心组织来自全县(市)、六区的各民间艺术团体和社火团队到此演出,由龙灯、狮舞、排鼓、腰鼓、秧歌、斗鸡等民间艺术节目,这些民间艺术活动既具有浓郁的中原地方特色,还处处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气息。每年都吸引大批的中外游客前来光顾。洛阳民俗文化庙会的成...
底蕴深厚的牛文化在安达大地上,由不同时代、不同族群的人创造的牛文化是内容庞杂的,又是富意深远的;它标明了安达人生活的物质,又隐含着安达市走向的密码。 安达的牛文化从新石器时代起已有万年的历史积淀,在安达青肯泡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经过人工打击并被火烧过的牛碎骨化石,充分证明了安达牛文化从万年以前就开始了。 自商代至辽代,现代朝鲜人的壮支祖先——余夫人生活在安达的地区。他们的牛文化已经进...
传说明末飞山公威远大将军平定南疆,来到了苗江(今广西柳州市三江县同乐乡到独峒乡一带)。当时战乱,人民生活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威远大将军到来后,保边抚民,使人民安居乐业。为报答威远大将军的恩德,当地先民们拉牛上树、杀牛敬供,并定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天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其目的就是祈求人们生活富裕、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这一传统节日虽然不够文明人,但寄托了人们对大将军的崇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古代农耕信仰中,牛被认为是具有神秘力量的动物。 邑人买回耕牛要在牛角上系一小块红布,俗称“挂红”,祝愿平安吉利;年终还要酬年;耕牛将死,也给牛角“挂红”送终。《问礼俗》曰:“正月五日为牛”,“五日不杀牛“。可见人们对牛的爱惜。古代严禁私自杀牛。春秋时代的《礼记》上写着:“诸侯无故不杀牛。”只有遇到国事争端,诸侯歃血为盟时,割牛耳取血,盛牛耳于珠盘,由主盟者执盘,称之为“执牛耳”。 为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